欢迎光临罗宁画家,罗宁国画艺术网,画韵传媒网!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罗宁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
网站首页 资讯

相关资讯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139-9200-8306


邮件:931737117@qq.com


网址:
www.lnghw.cn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电子正街南段裕丰馨苑

详细信息

一位陕西画家的维吾尔族情怀

发布时间:2021/6/28 浏览量:1670 分享到:

文/康传义

陕西画家罗宁,数年内,从北疆到南疆,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从二道桥到葡萄沟,三次专程深入到新疆维吾尔族同胞的生活中,一去就是数十天,在深入采风创作的同时,结交了许多维吾尔族朋友,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感受和见证了维汉两族同胞一家亲的深厚情感。谈到三次对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生活的采风之行,罗宁一脸的亢奋和幸福,仿佛再次走进了维吾尔族同胞的现实生活。

新疆,我最魂牵梦绕的地方

“新疆是我最魂牵梦绕的地方,维吾尔族同胞的生活是我最想在作品中表现的内容。这主要是受到已故的原北京炎黄艺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黄胄先生的深刻影响。”当问起为何会选择新疆维吾尔族同胞作为作品主要表现内容之一时,罗这样回答。http://yuehechina.com/ln/index.asp

黄胄先生为了能创作好维吾尔族题材的作品,数十年如一日的扎根于新疆,生活在维吾尔族群众生活中间。创作出了大量的以新疆为题材的画作。黄胄先生的作品深深吸引和打动着罗宁,让罗宁在走上艺术创作之路时就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走向新疆,走进维吾尔族群众的生活,像黄胄先生一样,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出维吾尔族同胞色彩斑斓的新生活。可是由于经济等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罗宁的新疆维吾尔族之行一直未能如愿,一次甚至都已经到了嘉峪关,可是最终依然未能如愿走进新疆,走进维吾尔族群众的生活,对此罗宁现在依然特别遗憾。

2002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罗宁应酒泉某部队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了新疆。抵达后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维吾尔族同胞的集中生活区二道桥。当时部队的同志提醒说到了二道桥不要乱照、乱跑。但是第一次到了维族同胞生活聚集区的罗宁还是抑制不住的兴奋,马上抓拍了大量的照片,现场进行了速写创作。http://yuehechina.com/ln/index.asp

翻开当年的速写本,我们仿佛随着罗宁走进了二道桥,走进了维族同胞的生活。“阿丽亚,维族商场导游。阿依加玛丽,二道桥市场招商班导购员……”做了一把模特的维族同胞还特意在速写画作上签名留念。“当我邀请维族同胞作为我的拍摄对象或速写模特时,维族群众都非常友好,不像想象的那么敏感。”现在回忆起来,罗宁仍感觉意犹未尽。

从二道桥返回之后,罗宁又深入到了维族群众的家里,同样受到了维族同胞的热情招待。从新疆返回后,罗宁迅速创作了《葡萄沟记忆》等作品,并将《葡萄沟记忆》印制成自己2003年的新年贺卡,寄给全国各地的朋友。有几张贺年卡罗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在贺年卡的背面,罗宁引用了周华健的歌词《朋友》。“用这首歌词,寓意深刻,一方面表达了对天各一方朋友们的思念,同时也是自己与葡萄沟维族同胞结下深刻友谊的最好注释。”罗宁说。

2004年,罗宁受维族的一位实业家艾尔西丁的邀请,再次走进了新疆,走进了维族同胞火热的生活。作为维族实业家的艾尔西丁,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喜欢国画。这一次新疆之行,罗宁在艾尔西丁的陪同下,走的更远了。在大草原上,罗宁在维族同胞的帐篷内,烤着火炉,吃着西瓜,众多的维族姑娘跳着新疆风情的民族舞蹈。在这种切实的维族同胞生活感染下,罗宁的创作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在这种氛围之下,语言的障碍已经不重要了,通过作品,罗宁与维族同胞达到了心心相通,结识了更多的维族同胞。罗宁与艾尔西丁更是成为挚友,一直到现在,每年的节假日,他们仍然会相互致电问候。在今年国庆节时这个特殊的时刻,艾尔西丁第一个给罗宁发来了节日的问候。

走出北疆,走进南疆

2004年的新疆之行后,罗宁对新疆热爱更深了,深入维族同胞生活,创作好新疆维族同胞生活作品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在返回西安不到一年之后,罗宁作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走出北疆,走进南疆。

北疆和南疆,虽然都是维汉两族同胞的聚集生活区,但两地还是有一定的不同。北疆与内地更近一些,汉族的人数比例要远远多于南疆。南疆则正好相反,那里生活的绝大多数都是维族同胞,在南疆,民族风情最浓厚的则又属喀什与和田。在罗宁看来,如果不到南疆,不去喀什,就等于没有完全走进维族同胞的生活。下定决心之后,经过精心准备,2005年8月罗宁只身一人毅然踏上了前往南疆的征程。

“从乌鲁木齐转乘飞机到喀什,一下飞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喀什虽然主要是维族同胞的聚集区,但是我依然处处感觉到了维汉两族同胞深厚的民族情谊。”罗宁兴奋地说。

在喀什,在班超纪念馆和香妃墓前,罗宁思绪万千。香妃,一位维族姑娘,通过联姻,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一位贵妃,倾其一生,维护着祖国大家庭各族同胞的深厚情谊,她与乾隆帝浪漫而传奇的爱情故事至今仍为华夏儿女所传诵。班超,在两千年前的大汉王朝,作为天朝出使西域的友好使者,加强和促进了汉族和西域各组同胞的团结。班超和香妃,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历史人物,以自己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共同推动和促进了维汉两族同胞的友好和团结。

在班超纪念碑前,罗宁还怀念起已经去世的大哥罗铁宁,更是不禁潸然泪下。罗宁的大哥罗铁宁作为陕西省著名的一名剧作家,生前创作的最后一个剧本是《西出阳关》,剧本讲述的就是当年班超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友谊,繁荣民族经济文化而历尽艰难险阻的故事,这部剧本在罗铁宁去世前已经改编成为了秦腔戏,搬上了全省的舞台,剧本也多次在全国获奖。直至罗铁宁去世前还在为把《西出阳关》这部剧本改编成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而辛苦努力着。

“当我们驱车行驶在喀什乡下时,眼睛忽然被一位维族姑娘吸引,她的特点太符合我的创作需要了。当我们的车辆就要赶上这位维族姑娘时,她正好已经走进了家里。我通过翻译说明来意,问是否愿意做作创作的模特时,姑娘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房里。当我们正在不知所措时,这位维族姑娘却换上了汉族的服装笑盈盈地走了出来。”说起采风中的一个小插曲,罗宁禁不住笑了起来。因为从画家的角度,罗宁更需要穿着民族服装的维族姑娘。

维族同胞色彩斑斓的生活,极大地激起了罗宁的创作欲望,也让这位前来采风的画家始终处在了一种亢奋状态。赶巴扎,就是汉族人通常所说的赶集。那里有最鲜活的维族群众的生活和故事,罗宁在赶巴扎时,观察着,思考着,拍照着,速写着,兴奋着。在喀什的数十天里,罗宁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深夜才会赶回驻地。他交结了更多的维族同胞朋友,也使自己的创作灵感得到了最大的激发。

维族风情为题材的创作受到关注

虽然2005年从新疆返回西安后,罗宁没能再次踏上自己心目中的这片神圣的土地,可是他对新疆、对维族群众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至始至终都没有丝毫改变。三次新疆采风之行,让罗宁积累了数千张维族群众真实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照片,数本以维族同胞为内容的速写素材。这些珍贵的照片和速写资料,到现在依然是罗宁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

也正是第三次新疆采风之行之后,罗宁开始创作了大量的以新疆维族同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新疆维吾尔族的民俗、民风、民情也因此成为了罗宁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正午的阳光》、《喀什姑娘》、《赶巴扎》、《街头一瞥》、《新疆大妈》……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新粗犷、豪迈和开阔,让罗宁的人物画由原来单纯的甜美变得更加厚重了。虽然仍然是人物画的题材,但是画面更加开阔和广袤了。

对于这种变化,评论界惊呼突然不认识罗宁了。评论家们这样评论罗宁画风的转变:这些以新疆维吾尔族同胞为创作题材的画作,以写实的手法,写意的笔触,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精心捕捉了维吾尔族群众色彩斑斓的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民族风貌,以小搏大,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

在以维族同胞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得到认可时,罗宁也有着一些遗憾:虽然有着许多客观的现实条件限制,但是自己最终还是没能做到做到像黄胄老先生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扎根新疆,扎根到维族同胞中去。为弥补这种遗憾,罗宁在西安通过各种机会和渠道,交结了很多维族朋友,这些朋友很多都成为了罗宁创作时的原型。

古丽·麦海迪是一位从新疆喀什到西安来求学的维族姑娘,后来就成为了罗宁的模特和朋友。以古丽为模特,罗宁创作了作品《新疆姑娘》,在画面上罗宁这样写道:她来自遥远的新疆喀什,从西北边陲千里迢迢到古都西安求学。她始终带着维吾尔族姑娘特有的微笑,并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她热爱西安,也怀念在新疆的日子。

“视野变得开阔了,作品也因此变得深邃了。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以说是从新疆题材的画作开始的。以维族同胞为题材的作品也为自己换来了许多荣誉。这类作品在各种美术展展出,被众多专业性杂志和画册刊载。感恩新疆,感谢亲爱的维族同胞。”谈到以维族同胞为题材的作品时,罗宁这样说。